Search

1 IMAGE ART 一影像

缺席者儀式|藝術家 郭奕臣

父親於郭奕臣10歲時,車禍驟逝,對他有著無與倫比的深切影響。從此,缺席成為他創作的核心。郭奕臣始終在藝術作品中探詢生命的意義,以及存在的本質。同時,創作也協助他釐清、整理自我,逐步接近內在的真實。 郭...

乘客是風景|攝影師 郭定原

讀哲學系出身的郭定原,想要將哲學影像化,透過視覺更直接地表達各種關於人生的思考,從1997年開始便展開長期的影像探索之路,以心象風景攝影為主,經年累月都在各式自然地理環境踽行,將內在主觀、思維與風景作...

中魔的故事|藝術家 葉偉立

《仙跡》創作時間軸跨越十年(2009-2019),葉偉立直言,這原先不是一個長期計畫,只是剛好擁有這麼長的時光,實際上做完前6張攝影作品,《仙跡》就擱置。而後,因為邀展,才回過頭再檢視,也才有最後2張...

街攝影集

...

我們不是敵人|導演 傅榆

以《我們的青春,在台灣》奪下台北電影獎與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傅榆,近來獲得極大矚目。訪談時,她提到以前朋友幫她做過抽牌心理測驗,傅榆拿到的牌是叢林,意味雜亂,但朋友說,不該害怕自身的雜亂,因為會有許多可...

眼淚沒有顏色|導演 李崗

在40歲後拍出第一部電影《條子阿不拉》的李崗,過了50歲,發現自己更適合作為監製,去整合資源與人才,做自己想要做的題材。對李崗來說,電影只是人生的一部份。他的戰略位置更近似於文化人,而非電影人。 由他...

回到攝影原始工藝|攝影家 何經泰

何經泰以拍攝社會邊緣者的人像攝影聞名,如經濟狀態趨於弱勢遊民的《都市底層》、遭受政治傷害者的《白色檔案》、記錄職災受傷者與家庭真實面貌的《工殤顯影》等等,皆能安靜而深刻的具象化被攝者的生命景觀。 於台...

返回被遺忘的時空|攝影師 劉芸怡

《消逝的肖像》系列堪稱是劉芸怡的代表作,而且持續不斷地變化,從東德城鎮的廢棄樓房,到金門的洋樓乃至於碉堡,其關注的面向也有著層層的演繹,不只是單純的記錄,而是還原美學的呈現、歷史意識的體悟、失落時光的...

豔麗台灣|藝術家 吳天章

身為台灣最富盛名的當代藝術家之一,吳天章每隔十年就會轉換創作媒介,吳天章深恐自己陷入匠氣,所以每當一種藝術媒介能夠做到最好時,就會想要重新冒險,轉換到另一種陌生的介面,持續探索更多未知、充滿想像空間的...